无意中翻到了在大一蹭元曲课时的笔记,好像是有同学提问怎么看待俗和雅,为什么要讲被认为是「大俗」的元曲。老师说:
我们不能只读唐诗宋词和诗经楚辞的。它们美,可是因为太美而易碎和脆弱。我们需要元曲,元曲生活化,总是一派生机磅礴,所以元曲里的唱词往往会有“四两拨千斤”的功效。在生活化的口角峥嵘中我们可以到达一种通达,这样的通达是玲珑心智的启发,可以让心灵更加开阔,心性更加美妙。
其实这段话我一直都记得,也时不时地提醒着自己生活与生机。只是快忘了还有过这么美的大学时光了。五年前的教四,半地下的教室在燥热的夏季里愈显凉爽,趴在桌子上听老师放戏曲版的梁祝,而窗外的爬山虎正随风起舞。武大这样的地方,有山有水,有故事有底蕴。人们都说武大的樱花很有名,可我还是最喜欢武大的秋天,橙黄橘绿,层林尽染。
高中时候曾无数次想象过大学的样子——「未名湖畔好风景,大师近旁好读书」,亦或是「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」。甚至直到今天,读到梅贻奇关于通识教育的「非止于润身,亦自通于人之谓也」都让我心潮澎湃。曾经以为这样的生活在到大学之后就会自动掉下来,就像高中老师许诺的那样「到了大学就好了」。可是生活的琐碎汹涌而来,学业、环境、对自我的再次认知……于是,在碰了一两次壁之后就抱怨满满。现在想来,哪有从天而降的独立与自由,学习与更替自我认知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,因为当我们凭借自由意志做出选择的时候,也就意味着承担后果和责任,承担它们所带来的重量。
如果要选一个隐喻的话,我想,我的心里该有一个骑士,丝毫不畏惧生活带来的重量,驻扎在心里,在荒岛上也可以迎接黎明。我喜欢平静和美,可是不喜欢仅仅是「看起来很美」,美是需要力量来守护的,于是我喜欢这样的力量感,因为它和老师提到的元曲一样,都意味着生机磅礴。
附上两段王小波的话作为结尾吧:
可是我对人间的事情比较关心,人真应该是巨人。世界上人可以享有的一切,和道貌岸然的先生们说的全不一样,他们全是白痴。人不可以是寄生虫,不可以是无赖。谁也不应该死乞白咧地不愿意从泥坑里站起来。我又想起雅典人雕在石头上的胜利女神了,她扬翅高飞。胜利真是个美妙的字眼,人应该爱胜利,胜利就是幸福。我相信真是这样,祝你愉快。
那一天我二十一岁,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。我有好多奢望。我想爱,想吃,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。后来我才知道,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,人一天天老下去,奢望也一天天消失,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。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。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,什么也锤不了我。